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10 lines (236 loc) · 15.2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10 lines (236 loc) · 15.2 KB

TCP/IP

TCP / IP 不仅仅是指TCP和IP这两种协议,而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和, 而这些协议中最核心的2个协议就是TCP和IP,所以被称为TCP/IP网络协议族。 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基础通信架构。

TCP/IP协议族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应用层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是用于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递数据的协议。 HTTP协议以明文的方式发送内容,不提供任何方式的数据加密, 因此HTTP是一种不太安全的协议。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应用层协议)

HTTPS协议在HTTP协议的基础上加入了SSL协议, SSL依靠证书来验证服务器的身份, 所以HTTPS协议叫HTTP协议来说是安全的。 SSL协议作用于传输层协议和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应用层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它是用于从源地址到目标地址传输邮件的协议(发送邮件)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

POP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

POP3协议允许电子邮件客户端下载服务器上的邮件, 但是在客户端上的操作,并不会反馈到服务器上。 也就是说客户端的操作对服务端没有影响。(接受并处理邮件)

IMAP(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

IMAP交互式邮件存取协议

它和POP3协议类似 ,但是IMAP对客户端的操作会反馈到服务端, 也就是说客户端邮件的状态与服务端邮件的状态是一致的。(接受并处理邮件)

DNS(Domain Name System) (应用层协议)

DNS域名系统。

DNS服务器可以看做是一个域名与IP地址相互映射的分布式数据库。 我们使用浏览器访问google的时候需要输入:google.com, 浏览器会帮我们到DNS服务器查询google.com对应的IP地址, 从而能够访问google的服务器。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应用层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FTP协议用于从一台主机将文件传输到另一台主机上。 但FTP协议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并没有为文件提供加密措施, 所以FTP协议是不安全的。

SFTP(Secure File Transfer Protocol) (应用层协议)

SFTP安全文件传输协议。

SFTP实际可以看做是SSH的一部分。 当使用SFTP登录到目标主机后,可以使用SFTP指定的命令进行数据传输, 并且传输的数据是加密过的。

Telnet / SSH(Secure Shell) (应用层协议)

Telnet和SSH都可以作为远程登录的协议。 但Telnet使用的是明文来传输数据,并且没有提供数据加密措施, 是不安全的协议。 而SSH协议则提供了对数据的压缩和加密,比Telnet要安全的多。 所以现在几乎大部分场景都使用的是SSH作为安全数据传输和远程登录的协议, 并且SSH提供了对SFTP的支持。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协议。 TCP协议适用于对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文件传输等。

TCP为什么可靠性较高?

TCP会采用校验和,确认应答与序列号, 拥塞控制,流量控制,超时重传, 连接管理(三次握手,四次回收)等机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TCP报文格式:

TCP报文格式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与TCP协议不同,UDP协议并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无论目标主机是否可通信,UDP都会发送数据。

UDP适用于传输效率要求较高,允许一定数据丢失的应用,如语音,视频等。

PS:UDP报文格式

UDP报文格式

TCP与UDP主要区别

  • TCP基于连接,数据传输前需要做好可靠性准备工作(三次握手);而UDP是无连接的,只要有数据就可发送了。
  • TCP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措施使传输更加可靠;而UDP则是不可靠的传输。
  • TCP是面向流的数据模式(无边界);而UDP是面向报文的数据模式(有边界)。
  • TCP仅支持单播,点对点的数据传输;而UDP不仅支持单播,还支持组播,广播。
  • TCP首部开销较大(最大60字节,最小20字节);UDP首部开销较小(8字节)。

TCP如何保证可靠性传输?

  • 校验和(16位)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将发送的数据段分成若干个16位的整数。 将这些整数加起来,并且前面的进位不能丢弃,补在后面,最后取反, 得到校验和。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之前计算校验和,并将校验和填充到TCP报文中, 而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对数据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计算,求出校验和, 与发送方的进行比对。如果比较失败,接收方将丢弃数据包。

  • 确认应答ACK和序列号(32位)

在TCP传输过程中,每次接收方收到数据后,都会对发送方进行应答, 也就是响应ACK报文,这个报文中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

  • 超时重传

在TCP传输时,由于确认应答和序号机制,当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后, 会等待接收方的ACK报文,并解析判断ACK报文(一般来说ACK为seq+1), 如果发送方一直没有等到接收方的ACK报文,那么将重新发送一遍数据。

  • 连接管理

连接管理是TCP数据传输前和连接断开时的工作, 包括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的过程。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TCP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都有一个缓冲区,如果发送端的发送数据过快, 导致接收端来不及处理数据,缓冲区就被填充满了,那么接下来的数据, 接收方就会丢弃数据,导致丢包等连锁反应产生。

TCP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是流量控制。 TCP的报文中,有一个16位的窗口字段, 窗口大小就是接收端计收数据缓冲区的剩余大小,这个数字越大, 代表接收端缓冲区的剩余空间越大。

接收端在发送ACK确认报文时,会将自己当前的窗口大小填入, 这样发送方就会根据ACK报文里的窗口大小的值改变自己的发送速度。 如果接收方窗口大小的值为0,那么发送方将停止发送数据, 并定期的向接收端发送窗口探测数据,让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 拥塞控制(拥塞窗口)

滑动窗口是接收端的使用的窗口大小,用来告诉发送端接收端的缓存大小, 从而可以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度。 而发送端发送的速度则是使用发送端的窗口来实现的。

发送端的窗口就是拥塞窗口了,发送端的拥塞窗口不代表缓存, 而是指发送端每次最多可以发送的数据包数。

当TCP连接建立时,拥塞窗口被初始化为1,每次发送数据后, 收到一个ACK,拥塞窗口就增加一个报文段, 发送端取拥塞窗口与滑动窗口的最小值作为发送上限,从而实现拥塞控制。

如果网络比较拥堵,那么一次性发送大量数据将,可能产生大量的丢包, 继而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超时重传等。 拥塞控制就避免了一次性发送过多的数据,而导致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三次握手是客户端与服务端进行数据传输前的准备工作。 这样做是为了建立可靠的传输信道,尽可能的保证数据的安全。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三次握手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需要发送3个数据包确认连接的建立。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1.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包发送给服务端。 该数据包的标志位SYN=1,表示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 随机产生的序列号seq=J。 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端确认。

2.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判断客户端需要建立连接。 于是响应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客户端。 该确认数据包的标志位SYN和标志位ACK都为1,确认序列号ack=J+1, 随机产生的序列号seq=K。服务端进入SYN_RCVD状态。

3.第三次握手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确认数据包后,检查确认序列号ack是否为J+1, 标志位ACK是否为1。 如果正确则将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给服务端。 该数据包的标志位ACK为1,确认序列号ack=K+1。 服务端收到后检查确认序列号ack是否为K+1,标志位ACK是否为1。 如果正确,则客户端和服务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

三次握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是客户端与服务端关闭连接时的结尾工作。 TCP是全双工的,即:客户端可以通过这条TCP连接向服务端发送数据(上传), 服务端也可以通过这条TCP连接向客户端发送数据(下载)。 因此,客户端和服务端都需要单独的关闭连接。 客户端关闭连接是关客户端到服务端的通信传输, 而服务端关闭连接是关闭服务端到客户端的通信传输, 所以需要四次挥手来保证2端的关闭。

TCP四次挥手的过程

四次挥手是指断开连接时,客户端与服务端总共需要发送4个数据包确认连接的断开。

客户端或服务端任意一方都可以发送断开连接的请求。

TCP四次挥手的过程:

TCP四次挥手的过程

1.第一次挥手(假设客户端请求断开)

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包给服务端,用于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输。 数据包的标志位FIN=1,随机产生的序号seq=M,客户端进入FIN_WAIT_1状态。

2.第二次挥手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断开请求后,将发送一个数据包响应给客户端。 该数据包的标志位ACK=1,确认序列号ack=M+1。 客户端收到后进入FIN_WAIT_2状态,服务端进入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

服务端发送一个数据包给客户端,用于关闭服务端到客户端的数据传输。 数据包的标志位FIN=1,随机产生的序列号seq=N。 服务端进入LAST_ACK状态。

4.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断开请求后,就可以关闭连接了。 于是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结束与服务端的连接,并进入TIME_WAIT状态。 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志位ACK=1,确认序列号ack=N+1。 服务端收到最后一个了数据包后,就关闭了连接,状态就为CLOSED, 如果服务端没有收到ACK,客户端可以重传。客户端等了一会儿, 最终没有收到响应,就代表服务端已经关闭连接了,客户端也就会关闭连接。

上面是客户端或服务端中的一段主动关闭,另一段被动关闭, 实际还可能还会出现同时发起关闭的情况:

TCP四次挥手同时关闭

TCP粘包和半包问题

在TCP传输数据时,客户端发送数据,实际上是把数据写入到了TCP的缓冲区中, 粘包和半包也就可能在此时产生。

假设客户端给服务端发送两条数据: "ABC"和"DEF", 服务端这边的接受可能会有多种情况: 可能是一次性收到了这两条消息:"ABCDEF", 也有可能分批收到了消息:"ABC","DEF"或"AB","CD","EF"。

服务端一次性收到了所有数据包,这种情况就是粘包。

服务端分批收到数据包,这种情况就是半包。

如果客户端发送的包的大小比TCP的缓冲区要小, 并且TCP的缓冲区可以存放多个包,客户端一次性就可能向服务端发送多个包, 这时服务端从TCP缓冲区中就可能读取多个包,这种现象就叫粘包。

如果客户端发送的包的大小比TCP缓冲区要大, 那么这个数据包就可能被分为多个包,就需要多次发送, 而服务端第一次从缓冲区里获取的数据只是整个数据包的一部分,这时候就产生了半包。

粘包的主要原因是: 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大小 < Socket缓冲区大小, 服务端一次性就读取了Socket缓冲区数据。

半包的主要原因是: 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大小 > Socket缓冲区大小, 服务端读取数据不够及时,只读取到了数据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就是:多次发送可能共用一个传输,一个发送可能多占用多个传输。

其实归根到底,究其根本原因是: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消息之间没有边界。 而UDP虽然也可以一次性传输多个包或者多次传输一个包 但UDP的每个消息都是有边界的,因此不会有粘包和半包问题。

解决TCP消息无边界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固定长度:这种方式是为消息设定一个固定长度。虽然实现简单,但缺点很大,如果消息的大小本身就比较小, 那么这样做就很浪费空间了。

  • 分隔符:这种方式是为消息边界添加分隔符。这样做实现也是比较简单,也不再浪费空间, 不过当内容本身也有分割符时,那就需要转义了,就可能需要对整个内容进行扫描,效率上就比较低。

  • 添加数据的长度字段:这种方式是为报文添加一个Length字段,存储消息的长度。 在Http协议的报文中,有一个字段为Content-Length,专门存储数据的长度,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